延安冬暖夏涼的窯洞,新疆由石膏和秸稈混合筑成的保溫性能良好的墻壁……這些都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建筑。用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的話說,它們就是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推廣綠色建筑是實現生態文明理念與城鎮化建設融合的有效途徑。 “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發展中國式、普通老百姓式和適用技術式的綠色建筑,可同時推動“綠色建筑”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構建綠色建筑標準體系需因地制宜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人文、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都有較大差異,在構建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時應該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當地特點。” 舉例解釋稱,比如西昌日照時間長,適宜推廣使用太陽能;云南大理風量大,推廣風能發電效能高。 綠色建筑的新建和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都需關注 綠色建筑的新建和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是綠色建筑推廣過程中需要共同關注的兩個方面。綠色建筑的理念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新建建筑上,在既有建筑的改造中也應該得到大力推廣。 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3年1月發布數據,我國既有建筑面積達500多億平方米,其中綠色建筑面積不足既有建筑面積的0.1%。 “據相關研究表明,盡管新建綠色建筑建設成本略有增加,但其在整個生命周期運行節約帶來的效益將是前者的10倍。此外,如果實施供熱可調節、可計量改造,可節約現有能耗的45%。” 需保護燦爛的文化遺產形態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各個民族在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憑借智慧和創造力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包括羌族的碉樓、北方的四合院、苗族的吊腳樓等等。 “在綠色建筑的推廣過程中要注意尊重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保護燦爛的文化遺產形態,將綠色建筑融入其中,實現綠色建筑與當地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進行管理 “加強綠色建筑建成和改建后的運營管理對維持綠色建筑帶來對人和環境的有益效應十分重要。應區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針對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不同的功能和性質,分別制定適應各自特點、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強監管體系和平臺建設,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達到精細、有效、準確的管理目標,確保綠色建筑持續有效的發揮功能。 |